歌声飘过70年⑪丨一曲心声 山河作答
石榴云/新疆日报记者 梁伟
“人人都说江南好,我说边疆赛江南……”这悠扬的旋律,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,每当响起,便将无数人带回那红旗漫卷、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。在歌声飘过的70年岁月里,《边疆处处赛江南》早已不是一首简单的歌曲,它是一代开拓者炽热的心跳,是荒漠戈壁化为绿洲沃野的铿锵誓言,更是新疆70年沧桑巨变的雄浑序曲。
军旅作曲家田歌与著名作家袁鹰,将生命中最炽热的篇章永久镌刻在了这片大地。田歌15岁参军,1950年西出阳关,新疆从此成为他挚爱的第二故乡。他的足迹踏遍天山南北,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民族艺术的丰沛滋养。从《啊,亲爱的伊犁河》到《边疆处处赛江南》,近千首饱含新疆灵魂的旋律从他心中奔涌而出,成为这片土地最动听的回响。
时光倒流至1964年。为召唤青年投身屯垦戍边伟业,王震将军亲自部署纪录片《军垦战歌》的创作。不满30岁的新疆军区文工团创作员田歌,被委以作曲重任。时任《人民日报》文艺编辑的袁鹰,则承担起《军垦战歌》的文学创作,其中就包含《边疆处处赛江南》的歌词创作。初到新疆大地,袁鹰便被“喜看稻菽千重浪,遍地英雄下夕烟”的壮景震撼,“人人都说江南好,我说边疆赛江南”的诗句喷薄而出。
凭借对兵团生活的了解,田歌在乌鲁木齐的创作室,就自信地写出了初稿。然而,当琴音在导演杨振亚耳畔流淌,沉默成了最锐利的批评。“还差点什么!”杨振亚的叹息如重锤击在田歌心上。年轻的作曲家猛然警醒:远离土地与汗水的音符,终究是苍白无力的纸上烟云。他当即收拾行囊,一头扎进塔里木腹地的军垦一线。
那是怎样一片沸腾的战场!红旗翻卷如海,号子撼动千年胡杨,履带轰鸣碾碎亘古荒凉。“那时战天斗地啊!”田歌俯身于大地的脉搏,沸腾的生活点燃了他的灵魂。他将兵团战士血与火的豪情,与新疆各民族音乐的魂韵交织融合,终于弹奏出真正源自生命体验的旋律。悠扬婉转的曲调,承载着“渠水滚滚流,红旗飘处绿浪翻”的澎湃图景;铿锵有力的节奏,激荡着“棉似海来粮如山”的坚定信念。
当歌唱家雷良萍清越的歌声与纪录片《军垦战歌》的壮丽画面交融,一首歌瞬间点燃了一个时代的热血。它如燎原之火,燃遍大江南北,召唤着无数青年:“来吧!到边疆去!”无数热血儿女义无反顾奔赴西部,将青春融入改天换地的洪流。他们以犁尖划开冻土,以双手引水穿沙,将“万古荒原变良田”的奇迹深深镌刻在祖国边陲。
这歌声,何以穿透半个多世纪时光依旧滚烫?它绝不仅是音符的魔力。它唱出了兵团人“热爱祖国、无私奉献、艰苦创业、开拓进取”的铮铮铁骨,唱响了各民族兄弟“干劲冲天,要让边疆处处胜江南”的壮志豪情。面对无垠戈壁与肆虐风沙,他们以身躯为界碑,用智慧作犁铧,在“赛江南”的憧憬中挥洒血汗,将“棉似海来粮如山”的梦想一寸寸刻进现实。
一曲心声,山河作答。当年歌中描绘的“林带千百里,万古荒原变良田”早已成为新疆大地最寻常的底色。昔日《军垦战歌》镜头里的苍茫,已被现代化城市的璀璨灯火取代。绿树成荫的街道旁高楼林立,学校、医院、商场星罗棋布,幸福的笑容在每一张面庞绽放。从“红旗飘处绿浪翻”的垦荒画卷,到“天山南北红光闪”的繁荣盛景,这是兵团人用生命书写的史诗,更是“边疆处处赛江南”最磅礴的立体答卷。
2005年,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,词作者袁鹰在致《新疆日报》的信中深情写道:“至今,每当我听着《边疆处处赛江南》,心中仍有一种莫名的感动,使我想到了新疆的土地:这里不是沙漠,这里是美丽的江南!”
岁月奔流,当《边疆处处赛江南》的旋律再次响起,歌声里,有初心如磐的坚守,有热血铸就的传奇,更有指向未来的号角:在新时代的征程上,让边疆的壮美,永远赛过江南!